試想,什麼是一個應用程式?
粗略的以 Word 來看: 1. 使用者介面, 2. 檔案格式, 3. 資料編輯的功能, 4. 輸出(存檔,列印), 5. 使用協助(說明)
以 game 來看: 1. 使用者介面, 2. 故事劇情, 3. 跟遊戲世界的互動, 4. 存檔, 5. 使用說明
以 photoshop 來看: 1. 使用者介面, 2. 檔案格式, 3. 資料編輯(影像資料的處理), 4.輸出(存檔), 5. 說明
基本上,很多程式的基本架構都是類似的,而且所有基本的元素,都落在【軟體】的範疇之內。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寬,想像三個同心圓,最中心的圓是軟 體。外圍一圈的,是【硬體】。在最外圈的,是【網路】。以這些軟體來說,硬體都是一樣的,就是 PC (把 Mac 也列入廣義的個人電腦中)。軟體跟硬體間的互動,是我們很熟悉的,從第一天有電腦開始,軟硬體這兩個元素就是並存的。網路,卻是一個蠻新的元素。透過 Internet,軟體慢慢的增加了一些網路功能,例如說 game 可以網路上遊戲, Word 可以從網路上下載插圖, photoshop 可以從網路上下載新的濾鏡效果, 或是可以把做好的圖面上傳到 Flickr 等。
Live Software 是微軟拿來統稱把這三元素做整體思考的開發模式。跟傳統軟體不同的地方如下:
軟體: 軟體不再是完全安裝在硬體上面,一部分的軟體機能會由網路服務提供。
硬體: PC 將不再是唯一,甚至不再是主要的平台。手機, 遊戲機 (Xbox, PS3), 家電, 都會是 Live Software 的重點平台。
網路: 我們稱網路上的軟體為【服務】,Search (Google) 是一個服務, Map, web mail, social network, 等都是網路上熱門的服務。在 Live Software 中對網路服務的整合會不斷增加。網路能提供的服務包括即時資訊,內容(歌曲,電影),資料存取,甚至是大量資料的計算等等。遊戲是目前非常明顯的例子,對 許多遊戲來說,網路連線不只是一個外加的功能,而是整個遊戲最核心的一部分。在這個新的模式裡面,軟體公司對網路能提供的服務,也還在摸索階段,很多服務 需要一些時間來思考跟開發。
以 Live Software 的模式,來思考現有的軟體:
Game: 軟體 = 遊戲, 硬體 = Xbox 360, 服務 = Xbox Live
數位音樂: 軟體 = iTune, 硬體 = iPod, 服務 = iTune Music Store
文字處理: 軟體 = Word, 硬體 = PC, 服務 (舉例) = 文件儲存, 備分, 分享, 校對, 出版, 買賣
數位影像: 軟體 = Photoshop, 硬體 = 數位像機 + PC, 服務(舉例) = Filckr, 照片儲存, 照片分享, CD/DVD 製作, 買賣
軟體+硬體+網路服務 這樣的組合,在大多是人的眼中,是不可阻擋的趨勢,許多人發明了不少新的名詞來統稱這種新一代的軟體,其中一個,是 Web 2.0,在這邊可以稍微跟 Live Software 坐一下比較:
Web 2.0 可以被歸類為 Live Software 的一種。Web 2.0 盡可能的把所有的軟體功能都推到網路服務上面,在硬體上,只需要安裝【瀏覽器】這一個共用的軟體就可以使用。Live Software 並不特別局限於瀏覽器之中,而可以使用作業系統提供的所有功能。瀏覽器的好處是提供了一套標準 (DHTML, CSS, JavaScript, RSS) 給跨平台的資料顯示跟程式開發。缺點是,瀏覽器通常都只使用作業系統能力的一部分,缺少的部分,必須透果瀏覽器 plugin 來補齊。在硬體上,只要能執行瀏覽器,就可以執行 Web 2.0 的服務,不過在非 PC 的平台上,瀏覽器即使可以執行,也常常無法提供非常流暢的互動 (因為缺乏滑鼠,鍵盤,低解析度螢幕,等問題)。